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验室建设施方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3 10:34:57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验室建设施方案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改造传统设备;生产设备正朝着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电子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他们亟需会操作、能维修的技术专业人才,而单靠外出培训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企业需要引进大量的懂机电技术、能进行机电设备安装和维修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掌握PLC、变频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大,这就为机电技术及应用专业进行了明确定位。鲜明的产业结构特色与旺盛的人才需求,对专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为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目标
随着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的推进,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在企业里逐渐普及,机电类专业的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一个事实,同时学校的发展与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建设“全国一流职教名校”还有差距。在全国千所示范学校建设中,明确了机电专业发展的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专业建设面向产业、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专门人才,不断为企业输送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构建适应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人才要求的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体系,校企结合,理论与实习结合,打造锻炼一支适应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专业教学持续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层次质量,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2.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⑴建立健全“校企结合”和“宽基础、活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结合”、“模块教学”等培养模式。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设备、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⑵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利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与直接获得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实行专人负责,定期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保持专业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⑶以岗位能力为主,构建以“必须、够用、实用”为教学重点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以及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习实训教材体系。
①制定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利于学生发展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②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完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③制定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考取资格证书为目的的技能实训体系。同时推进特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更能体现职业学校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⑷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大力推行专业带头人、后备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制定激励体制。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参加相关职业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学习和考试;培养一批“懂理论、技能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⑸完善师生评价体系,建立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的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考评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
⑹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现有机电实训基地基础上进行扩建,充实先进的、与企业更为接近的新设备,实现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积极与县内各大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教学面向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与企业对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优势。通过文化课、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通过校内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专业建设内容
围绕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施“宽基础,活模块”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⑴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其对受教育者的培养不局限在对某一职业必备的学识、技能和能力上,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宽基础、活模块”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
①宽基础阶段
一年级主要以宽基础课程为主;
②活模块阶段
二年级开始接触活模块课程,宽基础课程与活模块课程是相互交叉进行的;
③顶岗实习阶段
三年级是以顶岗实习为主,重点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能力训练,以及综合毕业设计。
“宽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优点有:
①增强计划的准确度,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这种模式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从入学开始用大约二年的时间学习基础阶段内容,在最后一段时间里,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兴趣、条件确定具体的职业方向,针对性的学习某一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传统课程的一贯制为分段式,学生不必在进校时就进行过窄的专业定向,学校提供多种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供学生尝试、比较、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避免以往那种“一个专业学三年,一门职业伴终生”的情况,有利于调动学生求学和就业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较快的适应自己所选择的职业要求,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委员会,初步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机制。
①举办定向班。2012年建立2个校企合作定向培训班,即2012级热能班和纺织机电班。
②工学结合。利用社会资源实习,结合实训课题,开展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质量意识、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生产实践能力。
③顶岗实习。在现有8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签订3家大型企业,为学生完成深层次的生产技能训练建立资源环境。使学生100%的能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④就业服务。以就业促招生,以就业促教学,以就业促管理,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管理制度,确保就业服务质量,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资源环境。
2.课程体系的建设
⑴宽基础课程
“宽基础”课程注重培养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需的基本素质和岗位群所需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拓宽择业面,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宽基础”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
①通识学历课
通识学历课是塑造学生思想人格与从业素质的载体。通过学习通识学历课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展示自我、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的能力。
②通用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通用专业课程,使学生获得专业基础知识,为适应不同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③通用技能课
通过学习通用技能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为以后学习活模块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活模块课程
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在某一具体方向内深入学习和强化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和企业实际需求“零距离”接轨,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专业方向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经过详尽的职业分析和人才需求调研,我们精心选择了维修电工、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以及工程应用三个专业方向,以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能力要素为依据组成专业课程模块,突出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原则。
①设计开发模块
设计开发模块课程,完全按照行业内的开发模式,以流行的技术平台为实例,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学习8051单片机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学习ARM芯片和集成开发工具ASD的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则学习WinCE操作系统环境编程。并且还安排综合性的实训课程,以项目驱动方式强化各专项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②生产制造模块
生产制造模块,是电子产品生产与装配的过程,电子技术学习电子产品的常识与鉴别,学习protel2004软件的应用。以具体实例强化各专项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③工程应用模块
工程应用模块课程,模拟企业内全自动化流程,PLC学习三菱PLC应用,GPPW编程软件的正确使用和触摸屏、组态系统的合理运用,还有外围设备正确的连接,并且还安排了综合性的实训课程,以具体工作要求强化各专项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⑶建立以多模块课程为主体的校内实习
建立以金工实习、电工技能训练实训装置、电子技能训练设备、电力拖动技能训练、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为主的实习体系,使学生达到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机电一体化、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为主的技能大赛体系,使学生一方面可以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事相关的专业,从而为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
⑷以多模块课程为主体的教材建设
与企业合作,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以下五门精品课程《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及控制线路》、《电器及PLC控制技术》、《变频器技术》、《单片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完成编写《电工实习》技能教材,编辑整理优秀讲义,如《PLC的应用实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技能训练》等。
⑸建设学生、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三方互动”的信息资源库。
结合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引进企业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创建适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的学习环境;创建学习资源库;加强教学软件建设,创建仿真和模拟教学;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创建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情境,更新、完善适应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
机电专业实验设备推荐:
- 上一篇:开放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台
- 下一篇:机械制图实训室设计方案